《一九八四》(英文: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創作的一部政治諷刺小說,小說創作於1948年,書名來自作者將48倒置過來為84。這本作品出版於1949年,講述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未來極權主義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溫斯頓·史密斯的生活,投射出了現實生活中極權主義的本質。它與1932年英國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葉夫根尼·薩米爾欽的《我們》併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認為是政治小說文學的代表作。
(簡介From wikipedia)
(1)在《一九八四》中,溫斯頓沒有寫作日記的自由,永遠無法關閉的電視幕監控著他的一舉一動,使他毫無隱私可言;而且親情、友情與愛情都顯得不可能,因為必須時時提防他人的出賣。為何「思想與表達自由」、「個人隱私」、以及「表現親情、友情、與愛情等情感的自由」是人所不應該失去的重要核心價值?
1.感情:每個人都不一定相同
2.思想和表達自由:每個人也不盡相同
3.個人隱私:個人能擁有的秘密和屬於個人的寧靜還有空間,以上敘述為私密隱私。
4.表現親情、友情、與愛情等情感的自由:相當於沒個人生活空間而且人際關係 不能交流,人人皆對別人不信任,會造成社會的冷漠和不安情緒擴張。
以第一點和第二點來說,這兩點是區分個人與個人間的不同,屬自我認同的部 分,每個人對每件事的想法不一定相同,感情也是一樣,如果不能表達感情和思想表達,這樣的世界是很悲慘且空虛的。
個人隱私是每個人的人身自由,被暴露的結果就等於說你沒有個人空間,也沒有屬於個人的寧靜,人做事戰戰兢兢生怕一個不注意就被思想警察抓去友愛部而再也出不來,這樣的社會相當於過去台灣的戒嚴。
表現親情、友情、與愛情等情感的自由就是外在人際關係。
簡單來分123是屬於人的內在關係,而4是人的外在關係,人的內外關係都沒有的話,如何說是人呢?失去內外在關係連自我價值觀認同都有問題,自我認同有自我因素和外在因素,失去這幾點連自我價值觀的認同都會出現問題。
(2)在《一九八四》,《我們》,《美麗新世界》,《重裝任務》中都是因為一位女性起頭造成男主角實行行動,為何要這樣設計而這樣設計的觀念在哪裡?
在這幾部作品中女主角都是導致男主角去反抗那個政權的原因,推測原因為一 般傳統觀念女性的角色比較偏近感性,而男性比較偏近理性(以上非性別歧視論,就過去西方傳統刻板印象來說而已),而女性因為感性重於理性,所以會多想一些背離觀念下的事情,就看書的眼光來說,如果是一個男性去誘惑一個女性反叛政權總會覺得有哪裡不對勁,和傳統刻板印象也有關係,西方和東方傳統刻板印象,男性應該果敢堅忍,女性應該溫柔體貼,這從很多西方早期英雄電影都可以發現這類的傳統印象在裡面,我可以直接說實際上這幾部作品中都不乏有這類觀念在裡面,另外一個想法是說可能和聖經的亞當和夏娃有關,大蛇誘惑夏娃吃禁果,而夏娃也拿給亞當吃,造成兩人都被逐出伊甸園,這樣的類比和前三部作品是一樣的,下學期清大人社系有開美麗新世界:科幻小說與性別這門課,我覺得應該也是在講作者直接用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男女的二元不對等問題,很多人都把科幻作品當娛樂來看的時候,往往會漏掉後面更深的東西,而最終《一九八四》,《我們》,《美麗新世界》這三部作品的主角都沒有好下場,而《重裝任務》是唯一有反抗成功的例子,但政權被推翻後能維持多久和平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3)你能確定你所知道的事情是真的嗎?你確定你真的知道嗎?
這部作品的黨內的一句口號「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未來;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這句話和歷史是勝利者寫出來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現在讀的歷史都是過往王朝勝利者所篩選出來的,我們能確認歷史寫的事蹟都是正確的嗎?都是真實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正史所記載的事情往往是當時統治者所想看到的歷史,所以大多數對當時朝代不利或讚揚過大的言論往往被抹除掉,秦始皇當年焚書也是為了能控制過去,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思想,也就是控制現在,所以也就能控制未來,當前要素你就是能控制現在,如果你不能控制現在,當然是不可能對過去的事干涉。另外一點就是多數是真理嗎?在這部作品中,會見到真理部改寫過去的言論而重新發送,用多數人的說法來改變少數人的記憶,如果還是沒被改變記憶或思考者,就是人間蒸發或是因思想罪進入友愛部,所以你能確定你所知道的事實嗎?眼前看到的報紙文本都不一定是真的,連持有真實的記載的照片,也都能說是假的,在《一九八四》中,記憶是最不值錢的,隨時都能改變,思想也是一樣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